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尺幅丹青鉴古今

文/林生 卢乾  林良丰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风姿卓绝,历代名家辈出,他们怀着对广袤壮丽的华夏河山无限赞美和眷恋之情,勤奋开拓、承前启后,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构筑起一座又一座艺术丰碑,留下十分丰富的遗产。晓寒先生在这一领域里上下求索、苦心经营,深化了山水画的意蕴,拓展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以独特的艺术风采,为民族艺术宝库创造和增添了一份可贵的财富。

        先生的山水画,追求从内容到形式的民族化,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绘画语言的精髓,对历代画家、画作做了系统的深层面的分析研究,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进行艺术思考和实践,以真诚灼热的感情亲近生活和自然,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忧乐。先生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到真山真水里去体验,足迹遍及川黔陕桂、江浙闽皖,饱游饫览,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构思;他从不间断对古典文学诗词、画史画论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研习,在音律、戏曲、工艺美术以及禅学等诸多方面,广征博采,积蓄了深厚的知识养料;这使他对诗意画理领悟更深,意境的营造和发掘更充分。可以说,他具备了诗心慧眼,能在极平凡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里味出诗情画意。他的一些作品是“凭虚构象”、机参造化、迁想妙得、诗画交融,比真实的自然更加新鲜神奇。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使描绘大家所熟悉的实景,也驰骋丰富的想象,如行云流水毫无挂碍,构现出新的意象,新的表现方法,使作品境界高深、意味隽永、百看不厌。如《雪里芭蕉》,远处是积雪的峰岭,近处两椽农舍,屋旁的芭蕉冲风迎雪,翠竹与红梅争红斗绿,丝毫没有古画里“冬山如睡”的惨淡景象,而是充满生机,既表现了生气盎然的大自然,也表达了画家乐观向上的思想境界。又如《壁立万仞》,顶天立地、坚实厚重的山岩与挺立峰颠的古松,显露出一股凛然正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人格力量。先生的画即使山险水滞,也流露几分温馨,又见柳暗花明。他在“文革”期间所作《屈子行吟》、《坐看云起》以及“文革”后重沐春风所作《解冻图》、《大地回春图》等都表达了先生在逆境中仍充满理想、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和信心。先生创作并题写画幅的诗句无不充满真情实感、生动自然,与他简练畅达的笔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堪称诗画合璧的佳构和典范。他的作品显露激昂奋发的时代感和浓烈亲切的现代生活气息,蕴藏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呈现刚强壮美的气派。

        先生作画,有时灵感迸发,纵情挥洒,有时冷静构思、周密营构,虽然大刀阔斧、挥写自如,却又含蓄蕴藉、形神兼顾。每见先生悬纸于壁上、构思立意、成竹在胸,落纸则笔走龙蛇、气象万千。先生作画往往弃细录大,把握景物主要特征,大处落墨,寥寥数笔构出主体气势,即使笔墨不多,也已骨肉匀停。先生铿锵利落的中锋用笔,力透纸背,老辣苍润的墨线长短相济、动静相生,极富节奏感和质量感。在极简洁的笔墨框架上,溶进极丰富繁复的渲染,墨、色、水层层深入,重重堆渍,异常滋润浑厚,空灵松动。其墨色的浓淡干湿、墨点的虚实疏密、空白的大小位置均能恰到好处。其画作呈现着一般山水画达不到的极为浓厚的环境气息,氤氲之气扑面而来。先生构图造境围绕主题立意,舍弃一切拖泥带水的成分,集中表现大自然中最精采动人之处,并尽全力烘托渲染这一特定的气氛,营造一种既贴切自然又令人心旷神怡的时空氛围,使观者如置身画中,领略奥妙无穷的“畅神”境界。

        先生的画,手法是多样的,风格是统一的,既不蹈前人蹊径,也不重复自己。他的画大到九米巨制,小至咫尺小品,青绿、水墨各有新意。大幅如《南普陀春色》,结构严谨、虚实相生、潇洒灵动;小幅则有时顷刻而就,有时颇费点染,大都奇拙空灵,看似不经意,实乃最经意,这是先生驾驭笔墨达到高度娴熟自由的结果。千百年来艺术表现手法繁简殊途,先生则熔铸古今,收极简与极繁于一体。刚柔相济、阴阳相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先生热爱新时代,热爱新生活,尤其对他所钟情和熟悉的八闽山川情深意长、潜心揣摩,创造出一系列表现现实题材的成功技法,无论山石花树、居舍舟楫、风俗人物均极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征,进一步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审美视野和表现领域。先生作画注意整体和谐,落款钤印极具匠心,长题短识、分红布白均深思熟虑,成为画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的款字结体方正,略带篆意又融合行隶,横竖点捺错落有致、顾盼生情,字里行间有如珠玑跳荡,欹正相生,更增添画面的风韵神采。



武夷晒布岩图  张晓寒  1980年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精神内涵,人品与画品的一致是我们民族优秀艺术家共同的特征。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画家,他为人刚正磊落,一生淡泊明志,即使是在十年浩劫身陷囹圄之中,他对艺术,对人生的追求丝毫没有动摇。先生的山水画艺术,正是映射着先生的坚质浩气和高韵深情。心明、思远、情深、意切,赖于他的高尚品质、深厚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用自己的独特语言诠释着人生与艺术的真谛。

        晓寒先生不但是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家,他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了大量和细致的组织指导工作。先生把一生精力都奉献给艺术,退休后正欲“待细把江山图画”,病魔却过早地夺去他的生命。先生那严于律已、砥砺后学的师表风范,他在山水画艺术上的独到建树,在他生活三十余年的八闽大地,在他足迹所及的山隅海角有口皆碑。先生的画风影响了福建尤其是闽南一代画家,他的离去使大家深感痛惜。

        先生一生勤奋作画,留下许多精品力作,但作品大多流散社会或毁于文革期间,本书编纂时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搜集整理,相信读者能在这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品风范,对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有所启迪。

 

         一九九五年五月于厦门

 

        :此文为一九九五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晓寒画集》序言。

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