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怀念张晓寒先生
文/周煜
经历过的事情往往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的淡忘了,但与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虽已过去十几年,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
我自小喜好涂鸦,上小学时随舅舅苍草先生学习中国书画,后又投林岑先生门下。也因为喜好书画,在七十年代末,我就业于厦门书画社,从事中国字画的装裱工作,有机会认识许多书画名家,我有缘认识张晓寒先生。那时我还是个小青年,而先生已是著名画家,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的老教师,桃李满天下。也许是缘分吧,初次见到满头银发的先生,觉得他是个可爱的老头,平易近人,特别是对年轻人更是关怀备至,与先生的交谈总让我觉得收益匪浅,渐渐的我们竟成忘年知交。
晓寒先生与周煜等人合影。(左起第二人为周煜)
记得有一次与先生的交谈中,他突然提出收我成为他的学生,开始我觉得茫然,不解地问先生:“我学的是花鸟画,您是画山水画的,我怎么跟您学呢?”,先生微笑地说:“没关系,有空到我家来吧”。就这样我从此与先生结下书画情缘,有时间我便常常到鼓浪屿鸡山脚下的先生家。
雪里芭蕉 张晓寒 1981年
头一次到先生家,先生就问我:“是否熟读唐诗、宋词。”我非常惭愧无言以对,因为我是在动乱中读的中学,读过的诗词确实很少。但我深知老人的用心,他是在教我绘画以外的东西,让我增加文学修养,这对学习中国书画是非常有帮助的。到如今我还是常常回味先生的教诲,学习中国画,不仅要学习笔墨技巧,更需要人品道德与文化修养,也就是先生常提的“人品”和“画品”。
一九八四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南京举行,这是五年一届的全国重大展览,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向单位领导请假,想前往南京参观学习,满腔的热忱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请假被领导拒绝了。先生得知情况后,竭力劝说我单位的领导,终于同意我随先生赴南京参观展览,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观看高水平中国画展。之后,先生到北京开会,他又鼓励我到黄山写生,还写了介绍信给他在黄山宾馆的朋友,信上是这样写的:“有厦门的青年画家到黄山写生,请予接待”等等,我揣着先生的介绍信上了黄山,在黄山,我始终没敢掏出介绍信,但深感先生对我的期望。
先生不仅对年轻人给予谆谆教诲,行为人格也深深地教育了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厦门新建了国际机场,先生作为总指挥,全面负责新机场候机大楼的装潢布置。先生忙里忙外不亦乐乎,他安排厦门画家创作了一批中国画作品,惟独没有先生自己的作品。我不解地问先生,可先生笑着说:“赚钱的机会让给别人,作为美协领导我要公平地对待每位画家”。先生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能在这么重要的场所有自己的作品以及那一、二千元的稿费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谁不愿意画呢?
随后,因这批中国画制成人造花岗岩,遇到一些困难,当时,先生与我一起到漳平人造大理石厂,这是我与先生的第二次出差。到了漳平,我们住在一家招待所,张老师所带的烟已抽完,整个县城楞是买不到厦门产的友谊牌香烟,我便与先生走遍了漳平县城的大街小巷,边走边欣赏县城古老的山村建筑与民俗风情,先生说:“无须到名山大川,只要把闽山、闽水搬到画面就非常美了,我常常带学生来这里写生。”是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先生德馨,从先生的画中,我常常看到这朴实无华的景色,更衬托先生的“人品”、“画品”,恐我这辈子也难于企及。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有幸与先生结缘,得到先生的教诲,乃我三生之幸也。
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