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晓寒老师所作扇面有感
文/林良丰
我喜欢老照片,特别是象《厦门旧影》一书之类的,它是历史瞬间的定格,记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身为厦门人,这是一种乡土情结。记得小时候,每年秋天的天文大潮,海水就会从排水沟里涌进我所居住的美仁宫祖厝的院子里,让我们一群小孩开心不已地嬉水,那时的厦门,整个现在的禾祥西路是海岸线,湖滨南路则是波涛万顷的海面,汇成至火车站可谓是郊区了,到处都是农田,我读中学时,下乡务农就是到江头。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我都会跟随父母上鼓浪屿去拜年,坐着小舢板,摇摇晃晃地过海去。 忽三十几年过去了,厦门市区扩大了好几倍,旧影尘踪都难再寻觅,昔日的记忆只剩下破碎的片段而已!
菽庄夜月 张晓寒 24x61cm 1962年
前些日子,艺林兄从拍卖场上拍回两件先师晓寒先生作于一九六二年的扇面,一帧是描绘鼓浪屿轮渡与厦门鹭江道的《鹭江晨曦》,一帧是描绘菽庄花园与日光岩的《海上春早》,品味细读,倍感亲切!孩童时的记忆闸门再次被打开,久久未歇。我跟随老师十余年,仅见过他的一帧扇面山水,而且是在印制好的印章图案上覆盖着画上去的,浓墨重色,大有泼彩的意味,而眼前的这二帧扇面,却是采用写实的手法,记录着厦门鹭江两岸当时的历史状况。《鹭江晨曦》一图,鼓浪屿渡口的大榕树映衬着简陋的候船室,近处黄家渡的舢板船错落有致,远处参差不齐的鹭江道建筑若隐若现,海上的片片帆船穿梭往来,没有过多的喧哗与繁荣,所呈现的只是当时被誉为海岛前线的厦门所拥有的那份宁静与寂寥。画面着色不多,既有文人画所特有的笔墨情趣和格调,又兼有雅俗共赏的特定客观景象,把抽象的意趣与具象的景观浓缩并统一在这方寸之中。《海上春早》一图,则是以极其简约的笔墨,描绘春雨 中的菽庄花园和远处的日光岩,几棵木棉、数点红花、一叶小舟,极其抒情而具诗意。从这两帧扇面再回顾晓寒老师的艺术创作,从《鹭江烟雨》到《大王峰》、《九龙江上》;从《浔江渔火》到《英雄山下》、《侨乡小景》;从《鸡山草堂》到《闽江小景》、《万紫千红白鹭飞》;他总是把极其具象的现实繁琐景物,提炼到形神俱备的简约描绘,总是很巧妙地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揉合在一起,把现实情怀和理想追求统一在一起,他的笔墨,不是仙山楼阁的虚无,他的心态更多的是入世拳拳之心的体现,他的艺术,更多的是生活时代的当下体验!如果说,杜甫的诗是史诗,是历史的再现和记录,那么,晓寒老师的画,似乎也可以称得上是史画,是闽南一段历史的画卷,因为他用画笔记录着那个时代不同时期中人民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忧患。
从晓寒老师的两帧扇面,我看到的不仅是厦门旧影的再现,更多的是他应用传统绘画艺术再现现实社会的不懈努力,他常说,石涛言笔墨当随时代,这不仅是审美观念与绘画技能的革新,更应该是注重现实社会而锤炼意境的革新。虽然晓寒老师辞世已经有近十八个年头了,但他的艺术实践,却是当下山水画坛的一个警辟!
我认为艺林兄所珍藏的,不仅仅是晓寒老师的二帧扇面精品,不仅仅是厦门旧影的绘画再现,更多的是晓寒老师的艺术实践的硕果,更多的是厦门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二○○五年九月三十日于厦门黄金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