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只为张晓寒
文/史爱梅
烟花三月时,飞了厦门。
这是继去年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来靖交流办展的一个回访。心里当然揣着一份观光旅游的企图。结果,一趟行程结束,竟说不出厦门的景点。原来,对我们而言,美丽的厦门只是张晓寒的事业所在,浪漫的鼓浪屿只是张晓寒的住居所在。
此行只为张晓寒。
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的成员几乎全部出动,为我们盛情接风。再次见面,格外亲切。互赠刊物,两地交流的内容不约而同尽在刊中。席间离不开的话题依然是张晓寒。
第一天的活动安排便是参观张晓寒美术展馆和看望张晓寒夫人王秀珍。
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内,鲜红的三角梅开得正盛。美术馆外的名人墙上,刻着古今中外一百位有影响的画家的名字,有毕加索,也有张晓寒。穿过一个长廊,张晓寒美术展馆在安静地等待着我们。熟悉的画作,去年展在靖江故里,是弟子们替张晓寒完成了回乡的夙愿。同样的一拨人,再次流连在先生的艺术世界里。
张晓寒对新中国厦门美术事业的推动居功至伟。他是厦门工艺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学校,执鞭带教,桃李满园,影响了厦门乃至福建一代画家。后人推祟其艺术,更敬佩其品格。他倾心教育,爱生如子,卧病在床还为学生批改作业。主持厦门机场壁画设计,他不用自己的作品,不收取报酬,把出名得利的机会安排给他人。文革期间身陷囹圄,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和光明的坚守。“看,他画的屈原投江。立在江边,欲投未投,反映先生文革中的心境。”弟子依然激动。我发现这幅画作无题,屈原昂首江岸,风骨峥峥。
鼓浪屿之行,情愫更浓。一棵棵大榕树、凤凰木擦身而过后,身边游人渐渐退去,鼓浪屿特有的静谧裹袭而来。一面石壁矗立路旁,一棵大榕树从石壁上横生出来,枝叶遮天蔽日,缠绵的根须攀满石壁。“到了,这下面就是张老师家。”一声提醒,我们才发现到了一面高坡上,路旁一条小径,往下直通张家小院。
这是鼓浪屿上很普通的一座旧民居,不起眼地停在山坡上。但它是鸡山路10号,张晓寒的“鸡山草堂”,一切便不再一般。张晓寒夫人一直居住在此,不肯随子搬迁。张晓寒的儿女、门生常常回此老家。现在,张家儿子、儿媳,研究会的林生、林良丰,一众人早在此迎候我们,屋内茶水、糖果摆满茶几和餐桌,还特意备了几碟新鲜饱满的桑椹。
张夫人年届九十,生得富态喜气。她与张晓寒同为靖江人,来厦门已经五十多年。见从靖江带来脆饼、肉脯,她连连道谢,说好久没尝了。待大家一一落座,她在一张籐椅上坐下,侧身握住身边靖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明的双手,与他拉起家常,探究靖江老街是否有个西玉路。当年张晓寒给女儿起名“西玉”,为的是寄托乡思。谈话中,陈明几次试图讲普通话,出口却还是靖江话,夫人拍拍他的手笑称:“靖江话我全听得懂的,听得懂。”
张晓寒一帧黑白照片挂在墙上,他笑望着一屋子来自家乡的人。我盯着张夫人脚上崭新的大红绣花鞋,想起张晓寒病中创作的那幅“吴门六月犹寒,雨在江南何处”的思乡之作……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团聚的喜庆日子,亲人,学生,家乡人,都在。
窗外石坡小园里,兰叶葳蕤,几株木瓜已挂青果。
在鸡山路10号的门牌下,张家的石砌围墙外,靖江、厦门共十六人合影留念:张夫人坐在前排正中,林生、林良丰蹲于左右,她双手搭在二林肩上,姿态松弛,笑容灿烂。
注:此文发表于《靖江日报》2012-4-28周六版B2(魁星阁·望江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