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秋 清风万古
——怀念张晓寒先生
文/淳于晓辉
晓寒先生逝世五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铭记在我的心间,他的人品与作品还在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我和先生相识,要感谢现在鼓浪屿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任教的张尚伟老师,由于他的引荐,我才有幸和这位著名画家成了知心朋友。一九八○年暮春,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化大革命已宣告结束,党的各项政策都已拨乱反正,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和迫害的人都已平反昭雪,人的心情比较宽松,所以我才有闲情逸趣去拜望画家,而先生也才有情绪接见我这位阿兵哥。我们一见如故,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只恨相识太晚。先生和我同庚,都出生在祖国内忧外患的苦难岁月里。半个多世纪中我们共尝过人间苦辣酸甜、所以我们的思想感情容易水乳交融。先生在文革中蒙受的冤屈比我深重:“反动学术权威”、“黑画家”、“反动党团骨干”、“国民党特务”多顶政治帽子从空而降,令人窒息。但先生正气凛然,不卑不亢,忍受了游街示众,审查批斗乃至冤狱的熬煎,以顽强的毅力度过了十年艰难岁月。
先生的鸡山草堂,实则是一个斗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兼作书房、画室、客厅、饭堂,各种家具挤得密密麻麻。室内书架上、画桌上堆满了书籍画卷和学生作业、友人书札。所有的家俱都是又土又旧的老把式。书架的画案上除了一大堆长短粗细不一的画笔和一只粗糙的笔洗外,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文具。原来先生有珍贵的文房四宝和收藏的古画及自己旧作,都在文革中作为“四旧”、“黑画”被洗劫一空。
先生为我展示了他近期新作。使我记忆犹新是他兴致勃勃向我介绍了武夷山《大王峰》,这是在“四人帮”垮台后奋笔所画的,题跋是一首武夷山歌,他无情地抨击了那些大帽横飞仗势欺人之辈。聆听了先生的指点我耳目一新,见识到先生的画卷帧帧都有文章。临别,先生执意将立轴《天都峰》相赠,这是先生刚从黄山写生归来后所作。从天门坎眺望天都峰,天风浩荡山河壮观,表现了先生高瞻远瞩的远大抱负。
先生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和美术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后又被选为福建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所以常到福州出差、开会。先生有一批学生,毕业后分配在福州工作,许多人仍和先生保持着密切往来。因此我有机会和先生作更多的接触,对先生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使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件事,是先生师生间的关系至亲非凡。先生每来福州,消息很快在学生中传开,因此先生的住所经常高朋满座,有的是礼节性来看望先生的,有的是请求先生批阅作品请教技艺的,也有请先生参加婚礼甚至请先生调解夫妻关系的,只要先生能腾出时间,总是有求必应。师生欢聚一堂,无拘无束谈笑风生,或吟诗评画,或挥毫泼墨,这种亲切高雅气氛使人陶醉。这些学生中并非都是先生直接负责教授的,有的只在课余时间受过先生个别指点和帮助。在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有的学生渴望多学点东西,他们仰慕先生品德才华而主动求教于先生足下,这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当时处境艰难,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后,虽恢复了“自由”,但多年来仍被剥夺了教学的权利。让他去卖饭菜票,整理与管理学校被砸烂的图书。先生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教导了一批好学上进的学生。学生冒着“阶级界线不清”的风险去求教于先生,而先生冒着“复旧、复辟”的风险去教导学生,这在当时读书难、教书亦难,而做人更难的日子里,真是难能可贵!
先生不仅关心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情况,也关心学生就业后的作为。他来福州时,常常不住宾馆和招待所,而跑到学生家里去同吃同住。我多次在潘建秋家会见先生,潘府当时是在太平桥下,古闽江之畔,地势低洼潮湿,低矮的木楼里挤满了五、六户人家,天热时室内犹如蒸笼,就在这里先生为建秋讲评其长卷《大樟溪》,和他夫妇促膝谈心,调解小俩口矛盾。不仅如此,先生还到建秋当时工作单位福州工艺美术工厂去拜访厂长章讷,了解学生工作情况。这种不是慈父胜过慈父的师生感情太使人感动。先生对经济上物质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常解囊相助,曾为资助一位热心钻研陶瓷技艺的学生,而将自己珍藏的古瓷“兔毫盏”无偿地赠送学生作为标本。
先生的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精神,在所有认识他的人当中,是有口皆碑的。先生历来不出售自己作品。为朋友作画或把参展作品赠给别人也从不收取报酬,先生的山水画多年前就在海内外享有声誉,一位香港同胞,仰慕先生作品,托人高价求购,声称要在香港某画廊公展和收藏,但先生决不卖画,而将《风雨山居》等多幅力作无偿相赠。收受一定润格,这本是对书画家劳动的正常补偿和报酬,是无可非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书画作品也进入市场,这是必然趋势,先生对这些也决无异议。可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一些人沾染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迎合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趣味,只顾个人“经济效益”而粗造滥制,亵渎了艺术的真正价值。先生为维护一位人民教师和画家的尊严,宁肯自己矫枉过正,甘心放弃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经济收入,也不随波逐流,所以先生身后,在银行里没有分文个人储蓄。
按先生的资历和对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及家庭经济状况,组织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帮助是应该的,可先生绝不为个人名利和家庭生活向组织伸手索求。他的一女二男,都经过上山下乡锻炼后,自谋职业自食其力,而未要求学校安排照顾。先生有一句律已的格言:“我的世界,一笔一纸足矣”,先生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格言。
先生沤心沥血任劳任怨,为发展福建的工艺美术教育已作出了自己的奉献。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福建省急需培养大批的高级工艺美术人才,为此先生远谋熟虑,在省第六届第一次人大会议上又郑重提出《关于复办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赏和支持,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质量,先生不辞劳苦,多次带领学生爬山涉水,深入名山大川、穷乡僻壤、工矿企业写生。他一九七九年登黄山,一九八一年游鼓山、太姥山,走雁荡、上武夷,一九八二年重访巴山蜀水,一九八三年远征敦煌,一九八四年深入闽西北革命老区。他如饥似渴如痴似迷地为吸取艺术营养而奔波不息。在一九八一年偕学生良丰经福州去浙东前,师生至涌泉寺住了十天,我陪先生上鼓山,他自背画板,神采奕奕,大有返老还童之姿。当时我戏仿先生情趣写了一首打油诗以助先生游兴。“老马负重巡山川,诗兴画欲冲山端。只图写尽三江美,岂顾白发不少年。”
先生对人历来以诚相待,以德相交而宽人严已,对朋友则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文革中有些学生不明真相或为迎合形势而违心地参加了对先生的批斗,先生复职后对这些学生一律给予谅解。对于同事间和对校方领导人之间的恩怨也以宽阔胸怀捐弃前嫌。相比之下深感惭愧,我对文革中的一些个人恩恩怨怨远不及先生宽宏大度。
为表示我对鸡山草堂劫后重建的一点心意和答谢先生赠画之情,我托人给先生带去一匣雕花歙砚。先生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馈赠并很快又报之以李,来福州当面回赠我一幅《观砚图》,诗情画意洋溢着朋友的激情 。他认为这是朋友“励我业勤”,他把砚石的光泽印在自己心田,使这方砚石物尽其用,让它为“东海明月增黛色,闽峤春暖发青烟。”这是对朋友多么诚挚而炽热的感情啊!
张晓寒 洗研图 1981年
对于先生作品的笔墨形式和技巧,我不敢班门弄斧。但先生的画,面向工农雅俗共赏,我可以从那优美的画面中看懂一些画中意境,悟到一些道理,得到一点启迪。我读先生的作品数量不多,而且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至先生谢世前,这二十年左右所创作。所以只能从这段时间里的部份作品中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我认为先生的山水画简洁明快,自成一格,画内画外都有很深的造诣,这是先生渊博知识和他坎坷经历的结晶。先生的作品很大特点和优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明个性。他把优美的形式与深邃的内涵,高度统一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先生作品按年序排列起来细读。可以清楚看出我们共和国这近二十年来的生活历程,看出先生在这段历程中的喜怒哀乐。在国家遭受灾难,先生蒙受冤屈的痛苦日子里,先生含泪写下了《风雨山居》、《屈子行吟图》等一批珍贵作品。在《屈子行吟图》里,先生表达了屈原泪泉和墨写离骚的悲愤情景。作品笔墨凝重,屈夫子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下,在修竹与水草的衬托中头颅微仰,面江而低吟。这幅画无序无跋只有署名和钤印,仅从画面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悟出屈子对佞臣诬陷的愤懑,对怀王轻信谗言的怨叹,听到他“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自白。先生的心境当然与画中人是相通的,可先生不走汨罗绝路,而继续忍耐、抗争,以等待胜利,因为先生自信自己清白无辜,自信真理终要战胜谬误。在“四人帮”还在台上横行霸道的时候,一九七六(丙辰)年,天安门事件前后,先生创作一批杰作。如《山林晓烟》、《山楼话旧》、《春雷》、《解冻图》等画卷、反映了先生五更盼天明的急迫心情。从天安门事件中先生已经听到了春天的雷鸣,看到了黎明的曙光,预感到胜利在望。一九七六年深秋,当“四人帮”垮台的喜讯,还只在街头巷尾耳语低传的时候,先生为这一伟大转折振奋,他情不自禁偕弟子小龙、小马、卢乾、阿鲁等登上厦门万石岩,一发他对形势好转的喜悦。回家后即命笔写下了《虎溪观月》这一名卷。万石岩、醉仙岩离先生住处近在咫尺,可先生进厦门二十多年从未登山一望,先是忙于学校奠基建校,后又蒙受奇冤,无心观山赏水,但胜利的狂欢把他推到了山顶。他在该画题跋中充满自豪和信心写道:“日后公园建成荆莽除尽巍然景象犹待诸君共写”。这是多么殷切的教导和期待啊!
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不久,中央即给福建“特殊政策”,厦门又被划为经济特区。从此,中国腾飞了,厦门腾飞了,先生的精神面貌和创作欲望也随之腾飞起来,他以欢快的笔调,艳装浓抹,把祖国山河点染得更加妖娆,他写出了一大批又新又美的画图。一九八六年,为美化人民精神生活,厦门市评选出三角梅为市花,凤凰木为市树,白鹭为市鸟。先生以极大热情创作了《万紫千红白鹭飞》卷幅,海滨上人们在欢乐游泳戏水,白鹭在低空翱翔。万紫千红鲜花怒放。这幅画简直把厦门描绘得婀娜多姿,如同妙龄少女。优美的画再配上一首情趣盎然的诗歌:“万紫千红三角梅,凤凰花木迎朝晖。风光独数东南好,白鹭临风正起飞”,更提高了画的意境。先生的画画得好,诗歌也写得别有风味,他把古体律诗、词牌、山歌民歌揉搓在一起,随意挥洒。诗画相配,珠联璧合,这是先生作画又一特色。画增诗味,诗添画色,相得益彰。
先生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感情。他的画作中许多是以歌颂劳动为主题的。《雨中山似醉,码头人正忙》、《浔江渔火》等作品中,都以淋漓尽致的笔墨,讴歌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劳动者。描绘了劳动者在获取劳动成果后“沽来美酒听收音”的欢乐气氛。
先生常把名山大川的自然形态和民间优美传说,神话故事融合一起,经过意匠加工使作品人格化、性格化、以启迪或鞭策人们在强权淫威下,要挺直腰杆做人、要理直气壮讲话,不要低三下四,唯唯诺诺甘当奴隶,这正是先生自身人品和画品的完美统一。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我对先生那些描绘民族英雄,赞扬爱军习武的画卷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兴趣。象《延平故垒》(民族英雄郑成功水操台遗址)、《英雄山下》等优秀作品中,先生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颂扬了爱军习武、颂扬了为保卫边疆、为捍卫社会主义建设安全的人民卫士。在《英雄山下》这幅作品中,先生匠心独具,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习武画图:新雨过后彩虹凌空,英雄山下,古垒之边,练兵场上一派豪气,一队荷枪民兵英姿飒爽戎兵备战;练兵场边,一群孩童纵情戏耍娱乐,又是一派和平宁静的气息。这不正表述,有了强大的人民武装,才能保卫人民过安静和平的日子吗?画家更引用了毛泽东主席诗词《大柏地》一首中的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作跋,这更美化了人民武装的光辉形象。我衷心感谢先生对民族英雄和人民武装的理解和支持、爱戴与颂扬。
先生正在才华横溢的时候,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和天才画家,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先生有一枚印文是:“明月千秋,清风万古”的闲章,常盖印在他画卷的边角。“明月千秋,清风万古”八个大字不正是先生一贯遵循的人品规范吗?不正是先生一生操行的真实写照吗?是的!先生的一生,正象晴空明月一样宁静而致远;象高原清风一样淡泊而洁净。先生的光辉形象,正如这枚鲜红的印章,深深钤在八闽大地上。
晓寒先生英名千秋长在,晓寒先生遗风万古飘香。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于福州
注:淳于晓辉(1923-1995)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福州军区第三局政治委员。
淳于晓辉将军1995年病逝于福州,这是其生前为纪念张晓寒先生去世五周年而撰写的文章,本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