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上的讲话
谢澄光
感谢大家的邀请,给我一个向艺术界老前辈、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我想谈三点感想,请大家指教。
第一,张晓寒老师的高尚风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晓寒老师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问,精湛的艺术和“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教学精神,以及如周恩来同志联句所说的“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坚毅顽强品格, 都体现了一位真诚的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崇高风范。汉代杨雄在《法言》里所说的,“师者,人之模范”。晓寒老师完全当之无愧。和张老师一样,我市当代还有多位已过世的著名老书画家,如美术方面的杨夏林、孔继昭、王仲谋、黄敏。书法方面的李禧、罗丹、虞愚等,都是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著名老艺术家,李禧、虞愚还是著名的学者。在当代的书画界里,他们的高尚风范,是厦门特有的宝贵财富和优势,是抵制目前书画界某些人的歪风邪气,维护艺术界浩然正气的辉煌灯塔和有力屏障。可惜我们对他们把高尚人品和高超艺品相统一的宝贵风范宣传得还很不够。
第二,张晓寒老师门生的尊师深情和美德值得学习和提倡。张老师不仅是教书、教艺,而首先是教人、育人,所以能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在尊师方面也体现了民族优良传统的美德。古人说过:“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清末爱国学者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我听说过张老师在“文革”中遭磨难时,林生等多位学生不顾压力,想方设法照顾张老师的感人事迹,使我深为敬佩。在艺术上,张老师的学生既忠实传承张老师的画风,又“笔墨当随时代”和“转益多师”而各自有所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特长,都很有成就,成为我市画坛的优秀代表和骨干,是十分可喜的。当前,有些人喜欢用“拜师”之名,高攀手握评选大权的权势人物,走捷径以求功利。败坏了纯洁的师生关系。所以,学习和提倡像张晓寒老师门生们那样的尊师精神和美德,更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文艺界借鉴。研究会成立八年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办会、办刊都很有成绩,也很有经验 ,对我市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很大。它的意义已超过美术研究本身,而是具有人才学上的普遍意义。它正在成为催化“人才共生效应”,促进“人才链”、“人才团”的成长。开创人才群星璀灿和艺术众芳争艳局面的一个重要基地。具有某种艺术或学术强势的家族关系、师生关系、学派关系、地域关系等。都有可能产生“人才共生效应”。而有一位或多位名师为核心,有几位领军人物为骨干,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群体为基础,有作品展览、出版、研究、交流,作为艺术活动与发展的载体。有民主、团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良好与和谐的学术风气,都是产生“人才共生效应”的必要条件。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的成功经验正是证明了这些规律。我十分希望我市文学艺术界各个门类的同志也能借鉴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的好风气,好经验,出好作品、出好人才,促进我市文艺事业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