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晓寒同志的奉献精神
文/陈照寰
晓寒仙逝转瞬已二十年了。每当市里有较大的美术活动,每当见到他杰出的弟子,都不禁会唤起他相知相与的回忆,为他的奉献精神感佩不已。
那是一九五六年底我调到市文联的前夕,在第四届市文代会上参观了展出的我市优秀书画作品。其中一幅表现海堤的国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潇洒简炼的笔触把玉龙卧波火车奔驰的气势表现得出神入化。我是从海堤工程走出来的,自然倍感亲切。查询作者,一见如故,开始了几十年的知交。
五十年代初,晓寒放弃了北京皇皇灼烁的单位,来到厦门处于始创阶段条件十分简陋的鹭潮美术学校,可说是志在高远真正想在美术事业方面干出一些实绩的。他诲人不倦的热忱是激励学子学而不厌的动力。他关爱青年、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风度堪称润物无声的春风化雨。在学校里像他这样的师生关系委实不多。
五十年代初,他就极力推动“鹭潮”走上工艺美术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该校的生存发展,而是审时度势,悟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美术只有融入工艺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试想那时能有多少人享受得起纯美术的作品。我发现当年美术教师中鲜有像他那样关心工艺的。他特别关心富闽南特色的品种,诸如漆线雕、珠绣、彩扎、花灯、竹编、木雕、石刻……。他不耻下问,首先向老师傅们学习请益,然后帮助改进提高。他不辞辛劳,常率领学生到福州漆器厂、德化瓷厂等地,深入车间参观、学习、创意、设计。这对促进我省传统文化的提高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也许一九五九年我省以他为骨干的小组赴北京装点人大会堂福建厅能取得各方面的嘉评实亦受益于此。
在创作方面,他注重师法自然,推陈出新、服务社会。他除了积极参加文联多次组织赴古田、建溪、武夷、三明等地的采风活动,还常邀伴或率学生遍历我省太姥、戴云、冠豸诸名山,开拓视野、积累素材,务求把时代风貌带入作品。他与夏林、延陵为鹭江宾馆绘制的巨幅鹭江新貌,与林生、景贤等人为厦门机场制作的多幅瓷绘壁画曾经脍炙人口,为我市增光添彩。而他那幅《武夷晒布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堪称绝世佳作,可为后学圭臬。
文革浩劫,晓寒蒙受冤屈,身陷囹圄。平反后他卸掉包袱,不存芥蒂,更加积极工作以补枉失的岁月。文联以此向市委力荐他出任省人大代表。在美术界,他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忠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团结,与人为善。这正是群众团体带头人必需具备的品质。所以在文联各界恢复活动之始,大家就一致支持他出任美协主席。在他的推动下,各艺种纷纷开展自己的活动,涌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时晓寒就常和我谈起:厦门美术人才辈出,不但拥有老一代造诣深厚的画家群,而且确已陆续培育出一代代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的新人。他们有的已成了各地的美术骨干。厦门完全有必要、有条件成立画院,加强研究、提高、发展,进而像岭南、巴蜀那样,逐步形成自己的画派。我想这该是他来厦的最高期望了吧!经过蕴酿,我们一起向市委分管书记李力同志提出了建议。李力同志热情支持,亲自向市有关方面争取到编制、院址等必备条件。时任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讲话(李力同志身染痼疾已不能出席)。至于画院正副院长的人选,晓寒力荐他人,自己不与。这并不是“功成身退”,而是“屈已尊人”以便更好地调动大家的力量。他肚里有着整套的设想,准备和老朋友们协力逐步实现。可惜他经过磨难的身体已扛不住劳累,过早地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