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
2018年5月4日,为期十天的“薪火传承”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艺术作品展,将在厦门市美术馆落下帷幕。研究会顾问、首届会长、80岁的山水画家邱祥锐感慨万千,“这是一种源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力量。”
作为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的会员,大家都有着和邱祥锐同样的想法。20年间,这群代表本土文化的厦门书画家,因为张晓寒先生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他们以张晓寒先生的高尚人品和艺术精神为旗帜,在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的持续文化碰撞中,自觉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用手中的画笔,着力去找寻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情,去挖掘保护、继承发展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推广和共建厦门的艺术生态,让闽山鹭水延绵不绝。
初衷
发掘名家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厦门这座海上花园,也成就了无数杰出的艺术家,著名山水画家、教育家张晓寒就是其中一位。他师承吕风子、潘天寿诸大家,1953年起,执教于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前身)。在厦门定居的30多年间,张晓寒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公益事业,桃李满园,成才尤多,曾任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厦门现在的老中青画家,大部分是他的学生,或受过他的影响。
作为张晓寒的学生,现任研究会会长林良丰一直很敬仰这位长辈,“张老师作为厦门美术界代表性人物之一,需要厦门人自觉地去发掘他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更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在林良丰和几位有识之士的努力下,1998年5月4日,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宣告成立,成为厦门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间社会团体组织。这样的组织,在当时的国内画坛也不多见。
历程
上百位艺术家参与抢救资料著书立作
尺幅丹青,师表风范。研究会成立当天,“纪念张晓寒先生逝世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市图书馆同期开幕,并出版《张晓寒诗文集》,以此为开端,展开了一场跨越二十年、上百位艺术家参与的创办历程,其影响力广泛且深远。
“成立研究会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林良丰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挖掘厦门美术遗产的资料收集和展览,凝聚和激发所有会员的积极性和向心力,而筹措资金,是所有民间社会团体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于是,会员们发挥各自专长,或是将原创雕塑作品转换为陶瓷产品,或是联手举办展览将所售作品收入捐予研究会。
不少人对研究会的未来持怀疑态度,但会员们并不在意,他们埋头创作,用作品“说话”,20年间,成功举办了数十场展览。这些展览,既有缅怀纪念张晓寒先生的主题展,也有邱祥锐、林岑、林生、林良丰、邱允爱、卢乾、马心伯、张承锦、曾华伟等书画家的作品展,还有青年画家的个人专场,每一场除了有静态的展示,还配有学术交流。
为老一辈著名书画家著书立作,对抢救、传承和推动厦门本土优秀艺术的意义重大。为此,研究会组织自身学术力量,出版了《张晓寒诗文集》《张晓寒纪念文集》《闽台港澳中国画邀请展作品集》等18本学术著作和44期《松风》会刊,并推出《厦门美术家系列丛书》,为当代美学思想、美术思潮以及本地美术史学术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填补厦门美术研究的空白。昨日,研究会在市美术馆特别举办厦门美术家系列专辑《陈杰民》《张承锦》《陈闻芝》《吴振勤》卷暨《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事记》首发式。
传承
延续名家精神风范展现厦门人文之美
会员人数从最初的56人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人,立足厦门的研究会逐渐成熟壮大,并开始走出福建,采风办展,透过艺术进行广泛交流。西安、贵州、南宁、江苏,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意大利,一站一个脚印,一场一次轰动。2011年10月,研究会在张晓寒先生的家乡江苏靖江举办“情归故里——著名画家张晓寒美术作品展”,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靖江市政府为此特地立项,把城南公园命名为张晓寒公园,并在园内设立张晓寒艺术馆。
2015年3月,研究会接手公园里的晓春楼设立晓春艺苑,让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市民公园焕发出新的生机。免费艺术讲座引来关注,公益画展化身少儿艺术教育基地,潜移默化中,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普及,在市民和青少年中开花绽放。
去年,厦门会晤召开,为了展现厦门形象、闽南元素、中国艺术,研究会受市政府委托,于2016年创作五幅描绘美丽厦门的大型美术作品,用以悬挂在市政府西楼的会议室、会见厅,以及厦门高崎机场T3、T4航站楼贵宾室。此外,还有7位会员画家参与了厦门会晤重要接待场所的艺术创作。
在林良丰看来,张晓寒先生影响了一批批热爱艺术的人,让他们聚集到研究会,延续张晓寒先生的品格,让厦门这座城市散发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