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张晓寒纪念馆正式开馆

  2019年1月22日,江苏省靖江市张晓寒纪念馆正式开馆。它坐落在靖江市城南公园内,向南遥望千里之外的厦门鼓浪屿。在地图上把这两个地点连起来,就串起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张晓寒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坐标——故乡靖江以及生活最久的城市厦门。

  今天恰逢张晓寒先生诞辰96周年,靖厦两地各界嘉宾与张晓寒先生的家属相聚在此,一同见证纪念馆开门迎客。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黄国彬出席开馆式。

  为庆祝张晓寒纪念馆开馆,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捐赠了一批张晓寒作品,包括真迹画作2件、印章6枚、写生画稿4件、教学手稿7件14页以及仿真画28件,这些作品将长久收藏于靖江市张晓寒纪念馆。据悉,张晓寒纪念馆成立后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并将成为厦门靖江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

  纪念馆开馆式结束后,当地还举办了“致敬靖江——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会员作品展”及两地艺术家笔会。

  本版文/

  本报靖江特派记者

  郭 睿

  本版图/

  朱英庆(除署名外)

  艺术人生

  而立之年放弃北京工作 到鼓浪屿教美术

  张晓寒纪念馆的落成是厦门靖江两地文艺合作的硕果,其渊源还要从2009年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的成员们第一次到访靖江说起,那是靖江这座城市第一次听闻张晓寒的人生。

  1923年出生于靖江的张晓寒家境贫寒又命运多舛,但自幼种下喜爱艺术的种子。他早年奔波西部求学,于重庆国立艺专初步接受专业美术教育,并在青年时一边卖画一边游历敦煌等地,后获机会进入全国政协秘书处文化俱乐部工作。1953年,张晓寒得知厦门画家杨夏林创办学校缺乏师资,就主动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来到厦门鼓浪屿,住进当年还会漏雨的八卦楼,成为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

  带出多名高徒  牵头成立厦门书画院

  在厦门,张晓寒不仅深耕三尺讲台,培养了邱祥锐、林生等一大批活跃在厦门乃至全国画坛的优秀学子,还第一个提出厦门鹭潮美术学校要从单纯美术教育向工艺美术教育转型,并身体力行推动厦门乃至福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在校外,张晓寒推动成立了厦门市美术家协会,是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厦门书画院也是在他的牵头下成立的。他还常年奔波在公共美术普及的道路上,临终前仍在坚持为厦门老年大学的学生修改画作。

  繁忙的教学与公共事务之余,张晓寒也在坚持自己钟爱的艺术创作,他重视写生,不断去真山真水里积累创作素材和灵感,能在平凡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里品出诗情画意。他的作品以国画山水为多,笔墨删繁就简,铿锵利落,寥寥数笔画出的是他心中的景,也是他高风亮节的一生。

  厦靖合作

  靖江首次为艺术家成立个人纪念馆

  张晓寒先生去世10年后,1998年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成立,发展至今已有200余人,将他们聚在一起的正是张晓寒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21年来,研究会在厦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并在宣传、纪念、发扬张晓寒精神上不遗余力。

  从2009年初遇至今,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与靖江市文联等单位建立起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靖江这座城市也越来越了解这位对厦门美术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艺术家。感动于张晓寒先生的德艺双馨,也感动于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逾20年如一日对张晓寒艺品人品的尊崇,靖江市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纪念他。张晓寒纪念馆正式亮相,是靖江市首次为艺术家成立个人纪念馆。

  场馆亮点

  情景再现

  张晓寒“讲课”

  

纪念馆二层把张晓寒先生为学生讲课的现场搬了进来。

  张晓寒纪念馆为现代风格建筑的二层楼,占地约400平方米,馆名由张晓寒弟子、现任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会长林良丰题写。场馆建设过程中,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与靖江市有关部门就设计风格、呈现形式等进行过多次商讨。

  纪念馆虽面积有限却颇具看点,旨在让观者认识先生其人、回顾先生一生、纪念先生之志、缅怀先生之风。馆内不仅陈列有张晓寒先生的绘画、印章作品,也有张晓寒先生的塑像、生平及艺术成就介绍等。

  纪念馆设计造型上大量运用玻璃外墙,以借景的方式将馆内陈列与馆外公园小桥流水、绿竹花草巧妙融合。纪念馆二层还别具匠心地造景,摆起课桌椅,把张晓寒先生为学生讲课的现场搬了进来。

  人物名片

  张晓寒

  (1923-1988)

  

(资料图)

  张晓寒又名云松,江苏靖江人。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美协主席,福建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厦门市委常委。张晓寒先生早年曾师从吕凤子、潘天寿、李可染等美术大师,是备受尊敬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被誉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奠基人之一”。

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