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靖江孑然走出
于乱世中流亡求学
他在厦门筹资办学
致力于工艺美术教育
张晓寒,1923年1月21日出生于靖江,一生命运坎坷,没有阻碍他对艺术的追求,开创厦门工艺美术教育;一生工诗善画,成为厦门人民心中的大师;一生桃李满园,影响了一代厦门工艺美术人。
容视频欣赏:《张晓寒纪念馆开馆》
今天上午,张晓寒纪念馆揭牌成立。张晓寒纪念馆由靖江市委宣传部、城南园区管委会和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共同打造,位于城南法治公园内。纪念馆依托公园原有的景观环境,通过艺术浮雕墙、诗词步道以及印章石刻,画作等,对晓寒先生的艺术人生进行呈现。
让我们来了解
张晓寒先生生平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走近厦门艺术名家
这是厦门海西导报2018年7月12日版面
《终生守望鹭岛 助力艺术事业》
今天 在靖江 在城南
一座纪念馆揭牌成立
念先生之志
表先生之风
在张晓寒先生诞辰96周年之际
我们追寻、探访、记录
了解其人其事
遇见其艺术世界
传承其精神风采
让我们
在此留念 在此纪念 在此传承
视频欣赏
历遍江山沧海 驻望鹭岛
张晓寒(1923.1.21—1988.5.4),又名云松,出生于靖江,先后就读于靖江女子学校、实验学校、县立中学,后考入四川壁山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美协常务理事、厦门美协主席、福建教育画院、厦门画院画师,福建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和福建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农工党厦门市委常务委员,厦门市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全国政协文化俱乐部从事美术工作。1953年来厦门, 任教于厦门鹭潮美术学校(今福建工艺美校前身),后为该校副教授。
1940年,张晓寒报考入时在重庆的国立艺专青木关战区学生预备班学习。友人杨夏林回忆,学生时代的张晓寒勤奋刻苦,除了练习、钻研国画技巧外,还自行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并能创作诗词。班上的习作观摩,张晓寒的作品往往最为突出,给杨夏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1年 张晓寒考入位于四川壁山的国立艺专科学校国画系,受教于吕凤子、潘天寿、李可染、黄君璧、傅抱石等国画大师,为其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张晓寒放弃北京的优渥待遇,南下执教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即今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有友人说晓寒真傻,放着北京那么容易升迁的好职位不干,非要来到偏远小岛当一个教书匠。但张晓寒却不在乎这些流言蜚语,张晓寒说,北京的职位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专业,自己还是希望能从事国画的研究、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所长。
就这样,张晓寒来到了厦门鹭潮美术学校。此后一生,他再未移居他乡,终生守望鹭岛。
张晓寒是靖江和厦门两地人民的骄傲
1998年5月,厦门成立了张晓寒美术研究会。2018年5月,靖江在城南园区规划建设“张晓寒纪念馆”。今天,纪念馆的落成,将激励靖江与厦门两地更多的人加入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
张晓寒生于靖江,成就于厦门,广泛地影响着厦门乃至福建的艺术界。张晓寒先生将成为靖江和厦门架起两地文化艺术交流桥梁的纽带,让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拥有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
来源:靖江广电融媒 靖江文艺 综合整理
2019-01-21 17:23